2018-06-15 09:47:57 曉霞
本報記者 曉霞
近些年,生豬遭遇價格周期的報道每每見諸媒體。在生豬價格下跌給養殖戶帶來經濟損失的同時,我們也需要反思: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何在,如何破解豬周期怪圈?
價格下跌
產能擴張是主因
6月13日,記者來到位于興平市的陜西雙匯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賀建民表示,今年4、5月,陜西生豬價格下跌,公司加大了冷凍肉庫存,目前庫存3000噸冷凍肉。其中五花肉當前出貨價為每公斤12元至14元。據介紹,該公司每天屠宰約3500頭豬,每天冷鮮肉出貨量250噸,主要向全省1500家超市、專賣店供貨。
賀建民認為,生豬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決定。作為產業鏈下游的肉制品加工企業,同樣不愿意看到生豬價格過低。一旦養殖業長時間虧損,會對下游產業產生潛在危機。如果大量養殖戶因虧損退出市場,未來下游加工企業原料供應也將吃緊。
自2011年以來,國內養殖業進入盈利空間,刺激養殖業快速擴張,一些資金雄厚的企業集中進入養殖業。同時,在行業內,一些大型養殖企業近年來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如牧原股份有限公司、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兩家企業去年就增加了1000萬頭豬的養殖量。于是,生豬養殖業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校長助理霍學喜表示,豬周期是個老問題。究其原因,在于目前國內種植、養殖市場仍以小規模種植、養殖為主。目前國內對豬周期的政策干預方式主要有三種:政府價格補貼、源頭補貼和政府儲備肉基地建設。不過由于我國生豬市場體量太大,約有五六億頭豬,導致政府干預措施效果不明顯。
省社會科學院農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羅丞表示,生鮮農產品比較容易發生季節性價格漲跌現象。生鮮農產品不易儲存,于是導致供給多了、企業無利可圖,下一個周期市場好了、供給又跟不上等現象交替出現。另外,生鮮農產品流通成本較高,運輸環節損耗較大,流通過程中層層加碼,導致消費者感覺買到的農產品價格高,但生產環節又可能面臨產品賣不掉的困境。
破解豬周期
關鍵在產業升級
霍學喜提到自己在荷蘭的一次見聞。荷蘭一家農場占地200公頃,這些土地被規劃種植土豆、飼料玉米和輪牧草場,種植地塊大小和輪牧情況等都由歐盟委員會和荷蘭行業協會進行嚴格定量管理。這樣的舉措使農產品市場實現穩定供給。
霍學喜認為,在成熟市場條件下,養殖行業應該提倡行業組織發揮作用,如限制養殖規模、進行產品質檢、進行市場準入管理等。在這方面,日本、韓國等國的農業、畜牧業發展經驗值得借鑒。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業行業協會的市場整合能力依舊比較弱,需要大力加強。
羅丞認為,要有效應對農產品價格周期問題,在規模化生產的同時還要做好農業生產“最初一公里”。比如在有條件的地區建設冷庫,延長生鮮農產品保質期,初步進行分選加工等。另外,地方政府也要積極培養職業農民。職業農民除了在生產方法、經營能力等方面持續提升外,市場意識也要不斷增強,這樣對生產前的市場風險可以進行合理預估。
在羅丞看來,農產品的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國家要加強較為薄弱的高端農產品市場建設,推進農產品供給側改革,各地要大力發展綠色、優質、品牌化的農產品。“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是一個好的農產品產銷模式,企業與合作社需要升級農產品產銷模式,借助“互聯網+”等方式放大市場需求。同時,企業與合作社需要引領農戶生產,在農產品價格下跌周期里,盡力保護農戶利益。另外,各地要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大冷鏈物流、產地初加工等建設力度,向農產品中高端產業鏈延伸,從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