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8 08:23:00
以腐植酸、海藻酸、甲殼素等為代表的生物刺激劑類產品,正逐漸從歐美走向中國,作為一類新型的農資產品,近年來成為業內關注的一大熱點。然而,身份界定模糊不清、產品良莠不齊、缺乏行業規范和標準等問題依然存在。近日,由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的“生物刺激素國際法規及標準論壇”在山東舉行。全球專家共同探討未來生物刺激素行業發展,尋求企業創新發展新機遇。
功效明顯逐漸被市場認可
長期以來,農業生產盲目施肥導致土壤酸化、鹽漬化和土壤生物學障礙等問題,影響作物生長發育。中國生物刺激劑發展聯盟常務副理事長邵家華認為:“生物刺激劑的促根和抗逆效應,可以促進作物營養物質的吸收、運轉和使用,提高其抗病能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其獨特的功效得到了越來越多企業和農民的認可。”
生物刺激素長期以來被冠以各種不同的稱謂,然而,這些都無法準確地定義生物刺激素。目前,國內生物刺激素大多數是以新型肥料的名義登記,大多數微生物產品是以微生物菌劑和微生物肥料的形式登記。
發展迅速中國或成最大應用市場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高質量產品,因而有機農業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睞,生物刺激劑因為其有機來源和對環境的無毒害性,被視為有機農業的福音。消費者對農產品品質要求的提高和有機農業的快速發展,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治理,都為生物刺激劑的發展提供了機遇。近年來,生物刺激劑已成為農化企業甚至肥料企業爭奪的戰場,中國極有可能成為未來生物刺激劑應用的最大市場。
良莠不齊亟待建立標準和法規
截至目前,我國的生物刺激劑生產企業超過50家,以中小企業居多。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總經理卞會濤說:“對于生物刺激劑中活性物質的作用機理,還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但是鑒于目前生物刺激劑產品發展良莠不齊、缺乏行業規范和標準也是此類產品存在的現實問題,只有盡快明確生物刺激劑的定義并建立統一完善的注冊登記制度,才能更好地對生物刺激劑進行監管。”
“要形成國家或行業標準,區別于化肥和農藥標準,建立以天然植物生理主要活性物質為主的標準。”全國肥料和土壤調理劑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剛建議,要將生物刺激素產品宣傳和定位必須與傳統肥料相區別。(據央廣網、《農民日報》等)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