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3 09:01:00
找蜂王。
創業者李東琪(左二)返鄉種香菇。
——新時代 新氣象 新作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了推動“兩山論”深入人心,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工作。近日,全國新聞戰線集中開展了生態文明建設先進典型系列宣傳報道。我省留壩縣因堅持“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游強縣”發展戰略,初步走出了一條生態優良、群眾滿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被推薦為全國8個生態文明建設典型之一。從今日起,本報將推出相關報道,敬請關注。
2017年9月,留壩縣被國家命名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屬全國首批十三家之一、西北五省唯一縣。
曾幾何時,留壩在生態環境上也走過彎路。上世紀80年代,靠伐木、開礦,獲得過人均存款“全省第一”的輝煌。但是實踐證明,青山綠水才是最寶貴的發展之路。
新生活宜居宜業
留壩縣有4.7萬人口,197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90.58%。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是幸福的,因為開門就能見綠,家門口還能掙錢。
留壩從源頭斬斷破壞環境行為,“寧愿不要GDP,也要守住這片青山綠水”,否決過投資10億元的紫柏山風力發電,否決過2億元的生物質發電和礦產開發重大開發項目。關停過7家淘金和礦山開采企業。
近年來,留壩開展植樹造綠,累計實施造林工程4.8萬畝,綠化植樹276.9萬株,栽花種草200萬株,森林覆蓋率再提升3個百分點。
留壩沒有工業,堅持“生態立縣、藥菌興縣、旅游強縣”的發展思路,旅游“一業突破”的發展方向,以“建設中國山地度假旅游示范區”作為突破,科學確立“四養一林一旅游”的發展路徑。
青橋驛鎮獅子壩村周建友,依托林地資源,拿政府5萬元貼息貸款,養雞養蜂和種植中藥材,一舉脫貧。
馬道鎮花草門村90后趙敏,辭去大城市工作,回到小山村創業,養野雞種天麻,收入不比城里差。“我想讓奶奶早點過上好日子。”趙敏說,漂泊在外,飽嘗對親人的思念之苦,也掙不下錢,回到家里,既能創業,還能照顧家人。
江口鎮農民李東琪,以前種香菇因缺技術而失敗,損失慘重,便遠赴寧夏打工,在建筑工地從事重體力活。去年,留壩縣出臺發展香菇產業的扶持政策,加上縣鎮領導出面說服,李東琪鼓起勇氣,回到老家重抄舊業。
有了良好的生態,寬松的創業就業環境,以前在外地打工的人,陸陸續續把技術、資金和信息帶回家鄉投資興業。
扶貧社助力添火
留壩縣的扶貧主導產業,怎么能夠迅速形成適度規模,不輸在產業鏈上。全國首創實踐的扶貧互助合作社發揮了作用,扶貧社把農民綁在產業鏈上,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農民不為生產什么能賺錢而發愁,因為有扶貧社的訂單合同;不擔心不會養、不會種,因為扶貧社的技術員會培訓指導;不擔心農產品沒人要,因為給扶貧社打個電話,龍頭企業會上門回購。
豐富的林地資源,加上扶貧社搭建的平臺,產業發展如虎添翼。全縣75個行政村全部覆蓋,73個扶貧社與龍頭企業簽定訂單合同,散養土雞、土豬、土蜂,生態食用菌、中藥材、板栗、橡子林,實現“做特做優做高端”目標,土雞每斤賣到24元,土豬肉賣到22元,土蜂蜜賣到近百元。帶動1318戶3353名貧困群眾,人均增收3000元。其中有32個扶貧社還為群眾分紅120余萬元,1000余戶得到大紅包。
目前,全縣已建成食用菌產業基地52個,江口鎮磨坪村、小川子村、河西村、漩灘村,馬道鎮沙壩村,玉皇廟鎮玉皇廟村,武關驛鎮紅巖溝村7個生產示范基地;已建成標準化食用菌大棚1503個,新發展食用菌687萬袋,帶動700多戶,戶均增收5000元。
另外,留壩縣依托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經濟林種植科技示范戶9戶,建成經濟林示范園、示范點10個,完成核桃、板栗經濟林示范基地建設12750畝,示范帶動5300余農戶。全縣干雜果經濟林年產值達7055萬元。發展紅豆杉、七葉樹等珍稀苗木和常用造林綠化苗木3000畝,苗木200萬株,年產值達1605萬元。發展林麝特色養殖公司2家、養殖場點38個,林麝養殖存欄1388只,產值達1700余萬元。
如今,留壩縣先后拿下了香菇、木耳、土蜂蜜、板栗、銀杏、西洋參、豬苓7個國家地理標志認證產品,成為全省地標認證最多的縣。“四養一林”產值1.5億元,帶動貧困戶增收5000余元。到2020年,林業產值達到14億元。
“老百姓人均收入70%來自生態和綠色產業,并在產業發展上獲得紅利,將綠水青山轉化成了金山銀山。”留壩縣委書記許秋雯說,留壩良好的生態資源,讓農民能夠更充分更公平地分享到改革發展成果,過上富裕美好的新生活。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