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9 12:07:09
最近,生豬價格一路“跌跌不休”,當前價格較年初降了四分之一,且尚未探底,讓人對“豬周期”是否卷土重來繃起神經。如今規模化養殖水平不斷提高、環保整治淘汰大批豬場,為啥豬價反而跌破成本線?破解豬價漲跌怪圈有何良策?
豬價持續下跌一斤虧損一元多
根據農業農村部的數據,3月份第4周全國生豬平均價格為11.2元/公斤,東北地區已跌至9.73元/公斤。
山東諸城新疃農業技術開發中心總經理楊波給記者詳細算了一筆賬:平攤到1斤豬,需飼料費用4.5元、防疫費用0.3元、加上母豬喂養及管理費、人工和水電費用,養殖成本共計6.3元,按照目前的價格意味著1斤虧損1元多。
產能大釋放“豬太多但消費跟不上”
卓創資訊監測數據顯示,2月份生豬存欄量同比增長近10%,出欄量同比增加20%以上。而在需求端,市場對豬肉的需求較往年減少,加之年后迎來消費淡季,導致市場需求疲軟。
不少養殖戶和業內人士認為,這幾年大企業靠著資本實力持續擴大養殖規模,使得生豬市場供應充足,目前“豬太多但消費跟不上”。卓創資訊分析師姬光欣說,2014年豬價低迷淘汰了大量散戶,一些規模化養殖企業借機擴張、搶占市場份額,近年投資力度比較大,形成的產能正逐步釋放。
推動種養業高質量發展破解價格漲跌怪圈
明認為,穩定養豬市場,既要加速規模化進程,也要考慮市場的個性化需求,推動種養結合模式下的家庭農場養殖。規模化解決了效率、技術、成本的問題,但滿足不了個性需求,未來家庭農場養殖還有很大的市場。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毛學峰建議,政府可以在遵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引導行業健康發展。以生豬養殖為例,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通過設立產業基金、價格保險等方式對養殖戶予以保障。(據新華社)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