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2 09:55:00 海峽
“豬聯網核心業務包括三個部分:第一是生豬管理,第二是生豬交易,第三是生豬金融。生豬管理的核心目的是利用互聯網、物聯網等技術,形成養豬‘大數據’,結合現代生豬生產管理理念,幫助農戶提升養豬的生產效率。”日前,豬聯網運營公司農信互聯的負責人作了詳盡介紹。豬聯網的初衷,其本質意義上是想將更多與豬相關的資源聯接起來,并借助最先進的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先技術,形成一個豬的網絡,充分發揮網絡協同的優勢,構建養豬業的生態圈,提升產業效率。
缺乏數據,是養豬業最大的難題
生豬產業總市值高達1.5萬億,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豬肉是他們最主要的肉食來源。中國生豬產業呈現小規模、大群體的生產格局,“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這樣的起伏周期,又加劇了生豬生產和市場波動,這就是“豬周期”。
豬肉價格劇烈的漲跌,也影響著養豬業的平穩發展。豬肉價格飆升,玉米飼料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甚至影響到中國整體糧食價格的穩定。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信息不對稱、管理和生產效率低下、基礎數據缺乏,面對上述困境,養豬企業多數還是束手無策。
業內人士認為,影響養豬行業快速發展的核心還是數據的缺乏,從而使得養豬行業在管理、交易和金融方面效率整體低下。由于現階段國內多依靠人工進行養殖,工業化水平較低,導致數據基礎薄弱,在豬場養殖和管理過程中,對數據沒有認識到重要性,更多的是憑借經驗來進行生產,導致我國PSY(每年每頭母豬所能提供的斷奶仔豬頭數)水平比較低,與國外差距較大。PSY低,那么自然反應到消費端就是成本較高,抗風險能力差。單個豬場數據的缺乏,更進一步加劇了行業的盲目性,無法有效地做到豬場存欄結構調整,導致生豬生產數量不均衡。
大數據養豬,讓養豬更輕松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豬場開始擁抱物聯網,通過物聯網可以有效地降低在生產過程中數據錄入的繁瑣度和錯誤率,保證數據的準確,并且現階段隨著AI(人工智能)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對豬只數量識別、豬群個體識別有了新的解決方案,對于數據的積累會有所提升。
據豬聯網運營公司農信互聯的負責人介紹,數據積累只是管理的基礎,更多的在于數據匯總后的數據智能。在管理上,對單個豬場而言,通過數據分析,可以快速進行對標和分析,類似對豬場進行一次體檢,找出豬場問題所在,與相同規模的豬場差異之處及原因,做出快速改進建議。
通過對豬病的數據分析,對疫情做到有效提示,做好防控。真正做到防重于治,減少獸藥的使用,在降低養殖成本的同時,還可以做到豬肉品質的提升;分析不同類型的飼料,在何種條件下喂食,料肉比最低,給養殖戶提供最優飼養方案的推薦;通過生產環節的全數據覆蓋,真正形成豬在養殖過程中的可追溯,結合區塊鏈技術,做到生產過程全程追溯。(海峽)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