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0 10:25:12
發表SCI論文205篇(署名第一或通訊作者),審定、登記新品種9個,其中國審品種2個------4月9日,記者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第2次會議上獲悉:過去的一年,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工作成果令人欣喜。
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突出"旱區逆境"區域特色,通過發掘資源、揭示機理、服務生產,為旱區農業生產高效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是我校合并組建以來獲批的唯一國家重點實驗室。去年,實驗室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首次評估。
當天的會議由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研究員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教授,北京大學李毅教授,中國農業大學鞏志忠教授、彭友良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員,山東農業大學郝玉金教授等委員參加。實驗室主任康振生院士回顧總結了2017年實驗室的工作,實驗室科學家宋衛寧、管清美、劉慧泉、沈錫輝分別匯報了各自團隊的標志性研究成果。
高水平研究論文方面,過去的一年,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固定研究人員發表署名第一或通訊作者的SCI論文205篇,篇數與2016年持平,但質量明顯上升,其中在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等本領域主流期刊發表論文近20篇。特別值得一提是,沈錫輝、孫麗英、劉慧泉、許金榮首次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發表論文,王曉峰首次在《植物細胞》(Plant Cell)上發表論文,趙天永首次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上發表論文。
高水平生產應用方面,過去的一年,實驗室康振生教授團隊主持完成了“小麥條銹菌毒性變異與條銹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研發與應用”,高翔教授團隊主持完成了“高產多抗節水型小麥新品種西農538、西農558選育與應用”,這兩項成果分別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西農538、西農558通過了國家審定,旱地小麥新品種“普冰151”、適合于機械化收獲的玉米新品種“陜單636”通過陜西省審定。
過去的一年,實驗室在人才培養與團隊建設、國際合作與開放交流等方面也取得了預期成果和較大進步,在平臺建設方面首次獲批財政部2018-2020科研儀器設備專項經費9199萬元。同時,學校依托實驗室建設旱區作物與逆境生物學“雙一流”學科群,設置了作物病原菌致病機理與病蟲害綜合治理等4個研究方向,從各個方面將給實驗室特殊政策支持,實驗室的發展迎來新的春天。
學術委員會對實驗室一年來的成績予以充分肯定,同時建議實驗室在今后工作中以學科群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凝練研究內容,支持固定研究人員圍繞核心科學問題攻關,產出重大標志性成果,更好地服務我國旱區農業的高效可持續發展。康振生院士表示,新時代新作為,旱區作物逆境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全體人員有信心開拓創新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