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欧美另类,久久99精品久久久噜噜最新章节,北条麻妃久久99精品,欧美日韩中文在线,精品国产一级,a级特黄一级一大片多人,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61120180013

大農業春耕四大新圖景

2018-03-27 10:56:00    劉書云 張斌

滿眼春光里,農民隊伍不斷走向融合,種植品類更新換代提速,技術領銜農業生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越走越壯大,大農業思維正在逐步搭建,啟示著我國未來農業生產的新圖景。

 3月19 日,楊凌錦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職業農民李海平在大棚內查看苗木生長情況。   張博文 攝

被譽為中國“農科城”的陜西楊凌,是我國唯一的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春耕之際,走在楊凌的田間地頭,記者看到,滿眼春光里,農民隊伍不斷走向融合,種植品類更新換代提速,技術領銜農業生產。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越走越壯大,大農業思維正在逐步搭建。透著農業供給側改革氣息的“農科城”春耕圖里,啟示著我國未來農業生產的新圖景。

從“土專家”到“土博士”:“農民”隊伍走向多元化

48歲的職業農民王中來雙手一背,腰桿兒筆直地站在自家大棚里,滿面紅光,滔滔不絕:“我棚里草莓有17個品種,采用立體化種植,別人一畝種8000苗,我種15000苗。”比起農民身份,他更看重前綴“職業”二字:“職業化是未來農業對農民的要求。”為此,他要求自己“要翻看農業雜志,善于引進新技術、新品種。要和教授交朋友,還要出國學習提升”。

像王中來這樣的職業農民在楊凌不在少數。僅2017年楊凌就培訓技術農民4.6萬人。截至2017年底,已有1.2萬余人拿到農民技術職稱證書,農民職業化正成為一種趨勢。

作為楊凌示范區最早的一批職業農民,揉谷鎮的羅恩后如今擁有一家種子公司、一個專業合作社,還有專門搞研發的種子研究所。他的專長是洋蔥新品種選育。“搞這一行已經有30個年頭了”。由他主導選育的“秦紅寶”洋蔥新品種是陜西的名牌產品;他不需要推銷員,買家自會尋著他的名頭跑到楊凌找他買種子,銷售收入一年有1000多萬元;他的種子不但賣到國內20多個省區,就連俄羅斯、韓國、日本、比利時等國家也有穩定客戶。

春耕隊伍里不僅有年長的“土專家”,還有年輕的“土博士”。31歲的姜義亮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在讀博士。2016年,作為創始人,他與同為博士的高海龍、沈鋒、李鵬飛等人成立了一家生態技術公司,專門從事土壤檢測、土壤改良與修復等技術服務。

“我們參與指導和改良的毛烏素沙漠、陜西藍田縣和甘肅慶城縣等地的土壤利用效率明顯提高。”姜義亮說,“供給側改革下,更多像我們這樣的服務行業也可以參與其中,并且大有作為。”

不少返鄉農民工也重新親近土地。“我的合作社有80戶社員,其中60戶都是返鄉農民工。以前他們在城市攬活,現在在家門前從事種養。”楊凌農士達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湯新國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從“大棚菜”到“大棚果”:供給側緊盯市場端

35歲的湯新國是“歸鄉潮”中的一員。“2010年左右,我們楊凌的設施農業發展很快,搞得很紅火,加上我家也有8畝地閑置著,就想回來試試。”

“搭棚、買種子、除草,別人咋來我咋來,沒想到第一年4畝西紅柿就賺了12萬元。”嘗到甜頭后,湯新國與80戶農民一起成立了合作社,集約了146個大棚,并且硬化路面、蓋倉庫,放手大干一場。

2016年,他分出8個大棚嘗試種植南方水果火龍果,收益頗豐。“西紅柿行情不錯的時候一畝賺3萬多元,而火龍果一畝就可以賺10萬元,并且在地頭就賣完了。”2017年,他又引進試種了百香果、蓮霧等多個熱帶品種。“今年還要引進30多個品種,提升更新換代速度。”

“調整種植結構說到底還是要緊盯市場需求,跟緊市場錯不了。”對于種什么,湯新國有自己的想法。“‘大路菜’我們也不能放棄,但是要轉換銷售方式。比如我們最近就在和一個火鍋企業談訂單銷售,讓‘大路菜’也賣出好價。”

陜西金棚種業公司是一家老牌種子研發機構,從2002年起一直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番茄育種企業。2010年,公司入駐位于陜西關中平原的楊凌示范區,借助那里的科研和政策優勢,企業選育的番茄種子已成為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的番茄品種之一。

近幾年,陜西金棚種業公司的銷售方式也開始從以往的按斤稱轉變為論粒賣。“我們一般以1000粒作為一個包裝,重量在3至4克之間。種子類別和品質不一樣,售價在200至350元不等。”公司楊凌研發基地辦公室主任李永寧說。

對于按粒賣的原因,他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隨著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斷深入人心,農民精細化、科學化種植觀念不斷增強。不但要求“一穴一苗”,而且正著力追求提升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經濟效益。此外,市場和消費者對高品質農作物的需求也與日俱增。這些因素都倒逼公司不得不提升種子質量。

“為了提升種子質量,近年來我們的研發投入占比不斷增加,以前每年研發投入兩三百萬元,現在每年科研投入五六百萬元,已經占到銷售額的25%,并且還有不斷加大的趨勢。”李永寧說。

從“大水漫灌”到物聯網干預:技術引領現代農業未來

大棚里的瓜種沒播在地里,而是著床在地上的“有機枕”里;納米膜電熱水機組讓大棚也能變頻加熱;給牛槽裝上特制設備,有效防止牛只吃飼料不吃草……《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楊凌采訪發現,技術正引領著現代化農業的發展。

作為楊凌錦田果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務農九年的職業農民李海平認為“勤勞不一定能致富,但技術可以”。為此,他種植的葡萄和獼猴桃,不但種類甚多,而且灌溉和施肥方法也不大一樣。為了提高品質,他專門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對土壤進行檢測,在種下果苗后,還為果苗“定時喂養”。

“以前我們都是開春一次性施肥,但是植物不同生長階段需要的營養不一樣。”李海平說,“現在,我們大棚都建有物聯網系統,灌溉系統也已經更新,可以做到營養定時定量供給。”

技術提升帶來高性價比。“過去灌溉500畝地,需要3口井白天黑夜持續澆水25天,一口井一天就需要500多元電費。采用新灌溉系統后,四五天時間就能夠完成,而且可以控制大棚內的濕度。”李海平說,“我們還嘗試施用液體肥,肥料跟著灌溉系統走,不讓土地喝白水。這種方法會控制施肥量,不會導致肥料過剩,引起土壤板結,影響長期耕種,十分環保。”

科學種植,技術領先,李海平的葡萄和獼猴桃不但價格堅挺,而且銷售火爆。“現在一個大棚可以賺12萬元。去年以來,全國各地的人來參觀學習。現在售苗成了又一收入增長點,快趕上水果的收入了。”李海平說。

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劉天雄說,楊凌通過科技創新不斷提升著農業現代化水平,并且一些農業科技項目也正在廣泛推廣,惠及更多地區。“我們與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四川省廣元市、綿陽市等地就簽訂了加強農業科技及產業協作推動現代農業發展框架協議,已經新發展法人科技特派員10人、自然人科技特派員72人,一些新技術將逐步造福這些地區的農業和農民。”

從請教本土專家到出國研學:建構大農業思維

采訪中《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發現,無論是職業農民還是農業企業,他們的“朋友圈”中都不乏農業領域的專家教授。與此同時,一些職業農民也開始把視角對準國外,試圖走出國門,從更為先進、成熟的農業思維和農業產業里尋求進一步發展的妙藥靈丹。

羅恩后告訴本刊記者,他的“師傅”就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郭芝青。“上世紀90年代,就是在郭教授的指導下,我成功選育了‘秦紅寶’這個洋蔥新品種。”羅恩后說,目前退休后的郭教授仍是他們公司的技術顧問,對技術研發和企業發展貢獻很大。

在王中來的現代化農業園區內,每一個大棚都種著不同品種,而且每一個大棚都有專家“因棚施策”。王中來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李華、張顯、杜軍志等都是他的朋友兼參謀。“有啥不懂的就去問,他們也會到地里親自示范指導”。

目前,楊凌擁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科教單位,有60個國家和省部級研發平臺,聚集了70多個學科,近6000名農業科教人員,他們已經成為楊凌農業發展的重要智囊團。

對于楊凌頗有名氣的“土專家”馬新世來說,去年12天的美國農業考察讓他開了眼界,甚至在一些方面顛覆了他有關農業的既有思維。

“我們收完莊稼后都習慣翻土犁地,但是國外并沒有這樣做。”馬新世拿出他特意在一所大學拍下的對比試驗,“這個試驗主要用于對比土地免耕與犁耕后土壤水土流失情況,試驗表明,反復犁耕才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真正原因。”

李海平也是去年前往美國考察的成員之一。“一個叫PG的農場,面積有6萬多畝,平時農場的運營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一共就20多人,機械自動化水平很高,而且還利用遙感技術實時了解農場情況。人家還用大數據云平臺對農場的各個生產技術指標進行分析處理,十分精細化,讓人很羨慕,也是我們回來后要努力嘗試的方向。”

“美國農業運用的是精細化管理,量化指標生產。他們了解每一塊土地的情況,運用了各種先進科學技術來指導整個農場的運營,真正做到了精準農業、安全農業、高效農業。”讓隨行的陜西大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員工周欣感觸最深的是,當地對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的研究都非常系統,而且非常透徹。

“一些研究方向看似是與農業有關,但是更深層次的是與生態有關,致力于推廣生態農業理念”,而且他們將農業與其他產業不斷融合、做大,真正形成了大農業格局。“這些農業科學技術和農業發展理念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周欣最后說。

實習編輯:任靜

陜ICP備13005735號-1 農業科技報社版權所有 聯系電話:029-87031703 m.kolcatapizz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