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16:17:57 吳莎莎 實習生 許丹
張凌云在養豬場產房里查看仔豬進食情況。 本報通訊員 閆亞妮攝
本報記者 吳莎莎 實習生 許丹
沒有異味的豬舍,高聳的沼氣塔,排列整齊的蔬菜大棚,占地800平方米的有機肥生產車間……3月9日,走進寶雞市鳳翔縣陳村鎮槐北村的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一幅循環農業的立體畫卷呈現在記者眼前。
今年31歲的張凌云是當地的女能人,她一手創辦了這家公司,積極探索循環農業發展,帶動鄉親們走上致富路。2011年張凌云大學畢業后,毅然踏上回鄉養豬之路。如今,她已是一名成功的職業農民,獲得了“全國十佳農民”榮譽稱號。7年時光,有辛酸、有快樂、有挫折、有成就,張凌云從初出校園到養豬能手,從稚嫩的創業者到帶領群眾致富的女能人,用智慧和雙手編織出一個現代農業夢。
創業養豬不認輸不退縮
2011年,張凌云大學畢業,沒有和身邊的同學一樣留在城市,而是選擇回到生養她的農村,和父母一起耕作那一方田地,守望那片綠水青山。
“我出生在農民家庭,父母靠養豬供我們姐弟3人讀書,但在學校里,我不敢告訴同學我的爸爸是養豬的,因為那時候我覺得養豬是個很不體面的事情。就這樣,父母靠養豬供我上了大學。2008年,我父親和村民拼車拉了一車豬崽回來。可沒過多久,豬崽全部染上了疫病,接二連三死去,當時的投資全都賠了。就是那一年,我剛上大二要去報到,家里給不起學費,爸爸讓我先去學校,隨后他想辦法借錢打到我的銀行卡里。看著父親愁眉苦臉的樣子,我心里特別難受,從那時就萌發了回來幫他們的心思。”對為何要留在農村養豬,張凌云是這樣說的。
可一個大學生回家鄉養豬,家人和鄉親們都很難理解。有人質疑說:“張凌云,你要回家?去當農民?”張凌云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是”。于是,張凌云便成了很多人眼里那個沒出息的孩子。當年年底,張凌云就建立了良種仔豬繁育場,開始引進母豬養殖。她穿著工作服,走進豬圈,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養豬場干活,立志一定要干出點樣子給別人看看。
“我是從幾百頭豬開始,發展到現在的1萬頭豬,我的養豬創業道路并非一帆風順。”24歲的女孩進入養豬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或許,只有張凌云自己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養豬是一門技術活兒,養殖者必須懂得生豬養殖的基本生產流程以及每個階段的免疫防疫要求。初入養殖行業的張凌云常常一頭霧水,但倔強的她不認輸、不退縮,不是待在豬圈里觀察豬的習性就是向別的養殖戶取經。
缺少養殖技術的張凌云還是遇到了難題。“當時引進來的一批母豬,生完小豬后全部沒有奶水,仔豬嗷嗷待哺,我當時都要急死了。”情急之下,張凌云買來奶粉,沖好后抱著一頭頭小豬用奶瓶喂,即便如此,仔豬的成活率依然不高。這件事給了張凌云很大的打擊,也讓她堅定了加強養殖技術學習的決心。
在后期管理公司時,張凌云組建了專門的技術團隊負責生豬養殖技術。如今,依靠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該公司年出欄商品豬超過1萬頭,生產蔬果900余噸,生產有機肥1萬余噸、沼氣20.6萬立方米,年銷售收入達到3000萬元。
發展循環農業新模式
站在槐北村的生豬養殖場外,記者沒有聞到任何異味。循環農業讓豬圈變干凈,農村環境變整潔。“循環農業”在幾年前對張凌云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如今卻是公司發展的主要模式。張凌云對記者說:“你不是總問我循環農業是如何做到的么?我帶你轉一轉,你就明白了。”
在有機肥加工廠外,是一個占地2畝多的沼氣工程。沼氣塔、氣柜、固液分離機和攪拌池正在不停歇地工作。循環農業模式的建立,第一步就是建立有機肥加工廠。張凌云告訴記者,要把養殖產生的糞便加工成有機肥料,之后再把有機肥料賣出去。
據了解,槐北村是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里的養豬產業發展紅火,生豬養殖戶眾多。但在2013年至2014年,隨著市場價格的波動,槐北村的生豬養殖戶從原來的200多戶降至68戶。張凌云的生豬養殖事業也受到了影響,停滯不前。同時,傳統的生豬養殖產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影響了村民生活,環保部門發出了整改通知,企業轉型迫在眉睫,張凌云開始思考生豬養殖發展的新出路。
一次鳳翔縣農業部門組織的職業農民外出學習活動,讓張凌云了解到循環農業這一新型發展模式。于是,2013年,張凌云成立了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有機肥加工廠建成投產,將養豬場的固體廢棄物變廢為寶。隨后,她還建設了大型沼氣工程,將生豬養殖產生的尿液、廢水通過加工制成沼氣。這樣一來,不但保證了冬季豬舍供暖,還讓周圍327戶村民用上了清潔能源。
“沼氣雖然利民,但沼液還需要處理,如果使用不合理,還是會造成二次污染。”張凌云說。經過思考后,她決定配套建設280畝設施蔬果基地,將沼液作為葉面肥用于蔬果種植。基地的大棚春季主要種植西瓜、甜瓜等農作物,到了秋季就開始種植西紅柿、西葫蘆等,生產的蔬果銷售至寶雞、咸陽、西安等地。無法出售的殘損蔬果,則會作為飼料,投入生豬養殖生產過程中,形成“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的農業循環模式,實現從廢棄物向可利用資源的轉變。
張凌云還將循環農業模式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以沼氣為例,沼氣不但滿足了公司生產的需求,還改善了槐北村的能源結構。目前,經過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努力,沼氣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已經入戶槐北村327戶村民家中,給村民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村民許慧琴說:“我家里現在使用的就是張凌云公司供應的沼氣,方便又衛生。”
全村共筑品牌夢
張凌云的目標,不光是實現自己的現代農業夢,更是帶動整個槐北村的鄉親們一起致富。
寶雞神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公司+農戶+基地”的模式,將村里68戶養殖戶組織起來,針對生豬養殖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階段,統一供應飼料、仔豬,做好防疫。在生豬出欄時,公司幫助村民聯系客戶統一銷售,出售時的定價也會比市場價高出0.1元至0.2元。統一管理,減輕了村里生豬養殖戶承擔的市場風險,更讓槐北村的生豬養殖戶備受鼓舞。他們說:“我們現在不再是單打獨斗地養豬了,有了統一化管理,底氣都足了。”目前,槐北村的生豬養殖戶從生產前期的仔豬購買,到生產中期的疫情防控,再到生產后期的生豬銷售,都有了保障。
張凌云創業成功后,仍將鄉親們的疾苦時時記掛在心頭。2015年,張凌云拿出10萬余元幫扶當地貧困戶及殘疾戶,為他們免費發放疫苗、飼料、有機肥等生產資料,為有勞動能力的人進行生豬養殖、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目前公司共安置18戶貧困戶及殘疾人就業。
如今,張凌云正在積極開展市場調研,希望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豬肉品牌,延長產業鏈,和鄉親們一起走品牌化的路子。
張凌云靠養豬闖出了一片天。2018年1月17日,她被農業部授予“全國十佳農民”稱號,是我省當年唯一入選的職業農民。“如今,鄉村振興戰略給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農村這片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的干勁兒更足了。政府鼓勵我們這樣的年輕人回到農村的大舞臺,把農業做大做強。這份榮譽不僅是屬于我一個人的,也是對所有職業農民的鼓勵。”張凌云說。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