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5 15:11:15 李亞新
崔立來陳衛華本報記者李亞新
“四好農村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民脫貧致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有力支撐。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早在2009年就啟動了農村“五化工程”,農村道路硬化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幾年來,不論是臨淄的城郊村還是偏遠村,不管經濟強村還是薄弱村,公路都進了村,修到了農民家門口;此外,路邊還豎起了路燈,搞起了綠化,裝上了垃圾箱,配上了管護員。“毛細血管”的暢通讓農村舊貌換新顏,迸發了新的活力,老百姓得到了切實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路修到家門口鄉村跨入“汽車時代”
1月2日,臨淄區朱臺鎮王營村黨支部書記常繼鋒發現一輛嶄新的小轎車停放在村民周向雷的家門口,在為周向雷高興的同時,常繼鋒看了看村里的公路,忍不住又有點“發愁”:“村里500多戶人,幾乎家家都有車,多得都快停不下了。”
說起這幾年購買私家車的“井噴”現象,周向雷說:“現在村里大街小巷都是柏油路,硬化到了每家每戶家門口,開車暢通無阻。村里紅花綠樹,干干凈凈,跟城里的社區一個樣,買車的自然也就多了。”
“2011年,村里自籌60萬元,鎮上配套132萬元,新建柏油路1512米;2012年,村里自籌22萬元,鎮上配套11萬元,區里補貼68萬元,修了1603米環村路……”說起修路的事情,常繼鋒如數家珍。
和王營村一樣,臨淄區很多村的巨變是從修路開始的。從2009年開始,臨淄區對未列入合村并居計劃的370個村居,探索實施“財政補一點、村居籌一點、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的多渠道籌資模式,在全區全覆蓋實施了道路硬化工程。區財政補貼采取實物水泥補助的方式,按照批準的建設計劃予以先行撥付。幾年來,區財政累計投入1.3億元,撬動鎮村及社會資金近3億元,累計新建、改建農村主干道711公里、次干道520公里,所有村居大街小巷全硬化、無死角,道路村村連、戶戶通,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
暢通“主動脈”,疏通“毛細血管”,發展鎮村公交,臨淄區農村道路建設打通了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農村群眾出行不再困難。目前,全區414個行政村公交通行率達100%。
路修到田間地頭“生產路”聚財氣
“現在的路又寬又好走,也不堵車了,蔬菜一點都不發愁往外運了。”2017年12月28日早上5點,臨淄區皇城鎮東科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永先就帶領著工人們開始忙碌起來了。
皇城鎮是蔬菜大鎮,盛產西紅柿、西葫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蔬菜大棚。然而前些年,由于道路條件差,菜農運菜一直是個大難題,趕上陰雨天車進不來,背扛肩挑累人不說,還會把菜磕碰傷。農民拉著菜揪著心,“咯噔”一聲三五毛錢就沒了。
轉變始自農村道路硬化工程。“我們不僅對各村村內道路進行了硬化,還給各大棚區修了生產路。”皇城鎮黨委書記郭亦華說,全鎮建起了“六縱六橫”水泥路網,收購蔬菜的貨車可以直接開到地頭。
路修好了,銷售網絡也逐漸建了起來?;食擎傇诒本?、上海、太原等40多個城市設立了直銷市場,年運銷蔬菜100萬公斤以上的運銷大戶50余家。
幾年來,農村公路成了菜農們的“致富路”。得益于公路建設,皇城建起了70多家蔬菜合作社、30多家龍頭企業、十幾處大型農場,蔬菜年收入達80多億元。
如今,翻開臨淄區的交通路網圖,一條條鄉間小路串起各個村落,一條條寬闊大道通向四面八方,勾勒出“內外暢通、主次銜接、村村相連”的美好畫卷。
包村干部兼職“路長”農村不比城里差
2017年12月27日,正值村和城鎮社區“兩委”換屆,敬仲鎮武裝部長朱磊一早便趕往白兔丘北村,安排選民登記工作。和以前一樣,他把車停在村口后,先沿著村里道路溜達了一圈,并隨手在包村干部日志上寫下,“白兔丘北村村南西進村路有垃圾箱破損,建議更換……”
朱磊不僅是白兔丘片區的包村干部,他還有個兼職——“路長”。作為白兔丘片區的黨總支書記,三天兩頭都要往村里跑,進村之前先“巡路”已經成為他的習慣。
“路長制”是臨淄區實施“五化工程”時同步推行的一項工作制度,立足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道路,由包村干部掛包農村路段,對道路日常管護情況進行巡查,并記錄包村干部工作日志,作為對鎮街道路養護管理情況的考核依據。農村道路三分建,七分養。“路長制”構建起“管護員+村莊+路長”的責任體系,做到責任明確、統籌管理、常態巡查、及時處置,真正實現了定路、定人、定責。
為了讓農村道路更整潔干凈,臨淄區12個鎮街的所有村居全部建立起“戶集、村收、鎮運、區送市焚燒發電”無害化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模式,配備大型垃圾運輸車輛37臺、垃圾箱14712個、保潔員2378個,道路垃圾實現日產日清。道路兩旁繪制文化墻,栽植喬木、花灌木,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綠化效果。為讓群眾不再“摸黑走路”,臨淄區還全覆蓋實施亮化工程,為村居及鎮域道路安裝LED太陽能路燈1萬余盞,取得了“鄉村一路燈光明亮,干部群眾心里亮堂”的良好效果。
“現在,全區農村的人居環境完全可以與城區媲美,環境的改善也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生活方式,革除生活陋習、養成文明行為已成為農村群眾的自覺習慣,由此也帶動全區鄉村文明實現跨越提升。”臨淄區委書記宋振波說。
實習編輯: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