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5 11:17:25 劉家琴 見習記者王巖
編者按我國肥料產業曾經歷過長期的高速增長期,但由于生產模式粗放,產業整體的發展并不健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肥料行業在“質量第一,效率優先”的大環境下,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的新機遇。近日,第四屆中國肥料產業科技發展峰會在京召開,來自產學研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就新形勢下肥料企業如何轉型升級進行了討論,集合各方的智慧給出了建議。
1
由量轉質,效率為先
與我國糧食產量連年豐收的良好態勢相反,我國部分肥料企業正面臨著生死存亡。近10年來,原材料成本上升、產品利用率低、環保壓力驟增,肥料企業長期處于低迷的狀態。企業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高速發展后,陷入了疲憊期,肥料行業的發展舉步維艱。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并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而肥料行業的轉型升級,只有走“質量第一,效率優先”這一條路。
“現在肥料企業的迷茫和困惑,是由于行業正處在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的過渡期,觀念、做法和管理方式等各方面不匹配所造成的。”科技部中國農村技術開發中心主任賈敬敦認為,在世界范圍內,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數量導向時代已經結束,在肥料行業內,基礎肥料產能過剩,以量取勝的盈利方式邊際效益大幅降低。而與此同時,市場消費結構升級,營養和健康成為消費者追逐的目標,傳統肥料產品的市場空間不斷縮小。“新時代肥料企業發展的機會一定屬于專注做質量的企業。”他說。
質量第一,效率優先,就是要求肥料企業走提質增效的綠色發展之路。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把我國肥料產業技術創新的路徑歸納為四步走:一是減肥增效,二是綠色增產增收,三是綠色高產高效,四是綠色提質增效。“中國農業的轉型升級是全世界都在關心的問題,而綠色提質增效是未來農業唯一的出路。肥料領域的綠色提質增效,就要從做好肥料、施好肥料開始,為農業綠色發展服務是肥料產品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劉宏斌認為,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有兩個基本要求,一是資源節約,提高資源利用率;二是發展機械化、智能化、標準化,提高作業效率。我國化肥使用量零增長的目標已經提前3年實現,而下一步則要邁好增效的關鍵一步。以氮肥為例,近年來優惠政策不斷減少,環保政策趨嚴,企業的緊箍咒越來越緊。“在新增產能減少的環境下,企業開始采用競爭性較強的先進技術,發展增值尿素、穩定性尿素等改性、增值產品,可以說,提高利用率已經成為了企業的共識。”中國氮肥工業協會秘書長王立慶說。
2
創新研發,校企聯合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產業發展的第一動力。說到底,提高化肥利用率離不開產品的研發和創新。“化肥企業要想實實在在地轉型,最重要的就是要增強創新意識。”國務院參事劉志仁提出,當下肥料企業首先要有4個意識:綠色意識、品牌意識、創新意識、親農意識,而這正是化肥行業整體發展所欠缺的。“盡管我國化肥行業在有些方面是國際領先的,但總體來講,我國農業科技水平與國外還有很大的差距,這要求我們每一個企業加強創新,打響中國肥料企業的品牌。”他說。
綠色提質增效的目標明確了當下產品創新的主攻方向。在產品研發方面,要了解農村勞動力的現狀,注重研發勞動強度低、高效便捷的肥料及其配套農機、農藝設施。復合肥料國家工程中心主任陳宏坤說:“種肥同播可以通過一次性的勞動完成多項作業任務,也符合國家提倡深耕深施的政策建議,因此深受廣大農民朋友的喜愛,水肥一體化也是這個道理。”“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發和進步,實現了從設施走向大田、從西北走向全國、從經濟作物到糧食作物、從貴族技術走向大眾化的轉變,對控水減肥起到了推動作用。”全國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杜森說。
肥料產品研發除了關注農民的迫切需求之外,還要走復合化、專業化的道路。“其實種出來的東西不好吃,這不是化肥的錯。”賈敬敦解釋道,植物生長至少需要16種元素的平衡營養,當下往往是不同地區、不同土壤、不同作物都用一種肥,施同樣的量,這樣做的效果當然不會好。他認為,新型肥料要基于科學的發展軌跡,注重復合多種營養元素,做精細化專業化的產品區分,并關注土壤和環境的健康。
“未來的肥料企業一定是科技企業,未來企業的發展一定是建立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之上的。”賈敬敦對在場的企業代表說,未來大型肥料企業一定要有專門的研發機構,小型企業要做好產學研的融合,校企合作就是目前一個好的方式。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張民對校企共享新模式有一定的經驗:“大學在企業經費的支持下,能夠做好基礎性研究,培養一批高水平創新團隊,集中力量突破核心關鍵技術的研發。大學與企業的合作,還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轉化,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技術創新為目標、校企共建的高水平科研平臺。”
專家們認為,肥料企業轉型必須抓住3大突破,除了質量和效率,就是動力突破;校企合作是一種“硅谷”模式,也是新的動力模式,是在產能過剩、經濟轉型時期較為有效的模式。只有抓住機遇,肥料行業的新一輪增長才有扎實的技術體系基礎和持續動力。
3
延長鏈條,走向世界
肥料行業進入新時代,肥料企業不光要做好產品質量和產品創新,還要著眼于兩個維度的延長,實現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提升。
一個維度是我國肥料企業走向國際。目前,肥料企業國內發展空間狹窄,氮肥磷肥市場飽和,庫存積壓,國內優惠政策逐漸取消,在零增長目標制約下,各方都在嚴格控制使用量。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人口眾多,土地資源豐富,對肥料的需求量很大。因此,肥料企業應主動優化升級,積極參與國際競爭。
“我國有條件牽頭國際肥料合作,有資格引導制定國際新規則,有實力支持‘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發展。”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副所長金軻認為,“一帶一路”為我國肥料企業帶來了合作機遇。目前我國農業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已經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農業雙邊合作機制,與140多個國家以及主要國際農業和金融組織建立了長期穩定的農業科技交流合作關系。我國肥料企業生產能力強,新型肥料的創制活力充沛,中國肥料企業走向世界既有信心,也有力量。
另一個維度是產業鏈的延長。世界上找不出第二個像中國一樣大的市場,適度規模經營與土地流轉的良好政策環境有利于產業鏈向上下游延長,給肥料企業提供新的成長空間。肥料企業要下決心建立全產業鏈,從工業的局限中走出來,以產品研發為核心,涵蓋終端產品的銷售、使用等各個領域。
“在現代產業鏈中,服務是龍頭,開展農化服務是肥料企業轉型的必然選擇。但現在的農化服務都還只是一種銷售手段,在不良的市場競爭中喪失了農民的信任。”賈敬敦認為,農化服務的核心一定是要幫助農民賺錢,幫助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勞動力投入,降低成本,減少有害物質排放。這是一種綜合性的服務,也是未來肥料行業發展的風口。
肥料企業做農化服務,就是要把政府、大學、農民和企業四方的力量結合起來,從傳播知識、改變態度、改變行為入手,使肥料行業發展成為支撐農民生產生活的,包含種植業、養殖業的城鄉一體化綜合體,成為農業綠色發展的支撐。
本報記者劉家琴 見習記者王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