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1 09:51:01
一畝蘋果園,配套新技術后,竟然能節省成本5000元?
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花果管理崗位科學家、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研究員王金政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歷經9年試驗和集成示范,已給出了肯定的答案。眼下,這項省錢又省力的創新成果——化學疏花疏果及免套袋綜合管理技術,正在山東、陜西、山西等地開始大面積“火熱”推廣。
每當蘋果花開的時候,忙著四處雇人疏花疏果是山東省萊州市朱橋鎮由家村瑯琊嶺生態農場示范園王景波的頭等大事。
“蘋果疏花要靠人工踩著梯子拿著剪刀一朵一朵去修剪。”據王景波介紹,即便忙個不停,一人每天也只能疏花七八棵樹。他的上千畝果園需要近100多個人工前后忙活20多天,一畝成本就接近1500塊錢。蘋果套袋是當前蘋果種植普遍采用的一項技術,其背后卻有果農的無奈。“一畝果園要套上1.5~2萬個袋,再加兩次摘袋,這成了蘋果種植中最耗費人力的環節。”王景波深有感觸。
怎樣才能不用人工疏花疏果、不套袋,也能種出好蘋果?這不僅是果農王景波的迫切愿望,更是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的重點攻關方向。而化學疏花疏果、免套袋、生物防控等配套技術的誕生,正是該所獻給果農們的最好禮物。
2016年,具有超前意識的王景波果斷拿出400畝蘋果園作為實驗果園來實施這項新技術。結果沒有讓他失望。在初花期、盛花期各噴施1次“智疏優花”進行疏花;盛花后10天和20天各噴施1次“智疏優果”進行疏果。“一畝果園只需要不到3個人工,三天半時間就完事,真是省心又省力,僅這一項就給我節省成本超過40多萬元!”曾經忙得“腳打后腦勺”的王景波臉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容。據王金政研究員介紹,疏花的主要原理是“打時間差”,即利用中心花和邊花開放時間的不同,待中心花授粉受精后,噴灑疏花劑來阻止邊花授粉受精。
蘋果不套袋了,病蟲害咋解決?按照王金政的指導,王景波的果園首先采用了寬行密植的栽培模式,這樣既適合機械化作業,又能通風透光,顯著改善了果園微生態環境。同時采用起壟覆蓋、行間生草地面管理系統,病蟲害發生規律檢測與科學精準施藥、農業與物理防控、性信息素誘殺與迷向防控等綠色綜合防控技術,使桃小食心蟲和梨小食心蟲得到了有效防治,病蟲果率可以控制在1%以內。不僅王景波的果園獲得了大豐收,考察驗收組在沂水、榮成、萊州等地幾個千畝以上的大果園進行驗收看到,通過采用山東省果樹研究所推廣的系列配套新技術,果實單果重、畝產量、商品果率等指標超過常規栽培對照園,均實現了畝增效達5000元。初步估算,山東省的蘋果園如普遍采用化學疏花疏果等技術,每年可節省30多億元生產成本。
果園采用昆蟲病原線蟲實現“以蟲治蟲”,是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生防中心孫瑞紅團隊歷經多年研究成功的昆蟲病原線蟲生物防治害蟲技術。孫瑞紅告訴記者,昆蟲病原線蟲對寄主具有主動搜尋功能,進入土壤后會很快找到寄主,是果樹害蟲、蔬菜害蟲和草坪害蟲的“天敵”。實踐結果顯示,采用該技術可使田間誘蛾數量減少93.3%,控制蟲害效果達99%,目前,我們已將昆蟲病原線蟲產業化,為大面積服務果園奠定了基礎。
(據《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