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03 15:24:13 張杰 張清俐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10月28—29日,山東社科論壇——中國鄉村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山東濱州舉行。來自社會學、人類學、藝術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者從多學科研究的視角,探討交流了創新鄉村治理與推動農村發展路徑。
鄉村社會流動性增強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推進,農村社會的發展變遷也在持續推進,中國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陸益龍表示,中國鄉村社會現如今已經邁入后鄉土中國時代。后鄉土中國反映的是當前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現實,即在經歷諸多變遷與轉型之后的鄉土社會,部分鄉土性如地緣關系、熟人社會和家庭農業等依然存在,但在現代化背景下,村落及其社會經濟結構與諸多制度安排等都已不同于傳統鄉土社會。
在陸益龍看來,當前鄉村社會的村落共同體、家庭農業、熟悉關系和禮俗習慣依然存在,這表明鄉土性特征仍部分留存。然而,如今的鄉土性受到系列鄉村改造與市場轉型的影響,不流動的鄉土已演變為“大流動”的鄉村。鄉村社會結構出現了分化和多樣化,鄉土文化在與現代性文化的交匯與碰撞下,也產生了文化與價值的多樣化趨勢。
流動性成為當前鄉村社會的重要特點。北京大學教授朱曉陽表示,應當重新審視“空心村”。當下出現的縣域“城—鄉兩居人”,體現為農民進縣城工作、買房居住,保持與鄉下村莊聯系。在當前時空伸縮條件下,“空心村”和縣域城市是他們生活“場所”的內在部分,但社會科學仍然將農村與城市看成是隔絕和二分的,看不到“場所”的彈性與延伸性。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建民認為,文化在不同時空具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不同鄉村、區域的文化觀念和知識體系,是人類多樣性文化財富的來源,對于現代國家具有重要價值,使得人類在面對挑戰時有更多選擇。鄉村建設已經成為一項緊迫任務。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方李莉表示,當今鄉村建設的目標是恢復鄉村活力,不僅要讓鄉村富起來,還要讓鄉村美起來、時尚起來、生動起來、文藝起來,具有地方特色。而這就需要有新的創意、新的生活樣式。
激活鄉村傳統文化資源
“就鄉村社會治理而言,無論我們怎樣界定這個概念,它的實質性內涵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鄉村社會秩序形成與維持的途徑和過程;二是鄉村社會發展的實現路徑和過程。”陸益龍表示,鄉村社會治理對于鄉村秩序構建、鄉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在推進鄉村社會治理與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發現、重估、修復鄉村價值。方李莉說,發現鄉村的價值是以對現代化危機和發展代價的反思為前提的,同時是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反思。重估鄉村價值是要在尊重鄉村獨特性與歷史傳統的基礎上,把鄉村價值放在文化多樣性和社會共生的視野中,重估鄉村的主體性以及在世界未來多樣化發展中的地位。修復鄉村價值指的是修復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一定意義上也是在修復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鄉村。
推進鄉村社會治理離不開鄉村文化建設。“鄉村文化建設實踐要將村民的自我選擇、動員村民的自我行動放在首位。”王建民表示,在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的過程中,要讓村民在文化自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習慣使用的表達和呈現方式,發揮村民的創造性。政府應當配置適當的公共文化資源,扶植民眾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發文化活力。他認為,鄉村文化建設不僅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使國家文化事業更好地服務于鄉村,更要著力發現鄉村自身的文化傳統,并以此為重要的建設資源和建設基礎,將文化建設與消除貧困、可持續發展、提高婦女社會地位、文化間的交流與互動、觀念與信息交流、群體和個體思想與價值觀的表達等社會事業聯系起來,力求將鄉村文化重新激活。
探索中國特色鄉村建設之路
陸益龍說,讓鄉村社會得到更好的發展,并非單方面力量、單一路徑就可以實現,還需要在政府、市場和社區之間形成良好的協作機制,以達到激活三種力量共同參與鄉村發展的多樣性道路。在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手段方面,陸益龍認為,需要把握三個關鍵問題:第一,理順法理和禮俗的關系;第二,通過制度建設與治理實踐,解決農村社會治理中面臨的一些制度模糊空間的問題;第三,在選擇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手段時,始終堅持互惠原則。
方李莉提到,要建設中國新的鄉村文化,必須走中國人自己的路。要看到中國鄉村不僅是先輩留給我們的一筆巨大財富,也是留給人類的一筆巨大財富,我們一定要珍惜并合理利用它。
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精準扶貧脫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葉敬忠提出了“巢狀市場小農扶貧”的思路。他說,自2010年起,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在河北省易縣坡倉鄉開展了一項“巢狀市場小農扶貧試驗”的行動研究。研究顯示,以健康農產品和地方特色食物產品的小農式生產為“產業”,以城市消費者對健康食物的需求為出口,以遠離自由市場和充滿信任的“巢狀市場”為交易與互動的組織形式的“巢狀市場小農扶貧”,可以成為一條具有高度可行性和長期穩定性的可持續生產扶貧途徑,且能彰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記者 張杰 張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