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8 10:32:00
余暉中的葡萄小鎮
近年來,“漫山遍野綠如濤,葡萄架下慢生活。”近日,來到河北省昌黎縣十里鋪鄉的葡萄小鎮,漫山遍野的萬畝葡園讓筆者嘆為觀止。在這片萬畝葡園的背后,是昌黎縣大力打造葡萄小鎮、升級葡萄產業的一紙藍圖。
示范引領:葡萄架下的生產與生活
昌黎縣著力打造原鄉、生態、人文旅游度假葡萄小鎮,包含小鎮中心、礦坑生態修復公園、葡萄樹王、百年灣里老宅民俗館、春日望海觀景平臺和葡萄園小徑、葡萄溪谷、玫瑰香大道在內的“六點一線”新業態,引領全縣葡萄產業提質升級,實現生產、生活、生態共贏發展。
“葡萄小鎮的開發,對于昌黎縣發展全域旅游、調整產業結構、拉開城市框架都具有著重要意義。”昌黎縣碣石山片區開發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侯秀偉表示。
據了解,葡萄小鎮還將進一步打造葡萄文化創意社區,建設葡萄博物館,以及一系列以葡萄為主題的文創、展示、品鑒項目,深挖葡萄文章,講述不一樣的“葡萄故事”。葡萄種植體驗中心、古法釀酒體驗中心、鮮食葡萄采摘園、葡萄園攝影基地、葡萄園創意文化中心、葡萄休閑康養SPA等第三產業業態的落地,持續提升葡萄產業的內在稟賦和直觀體驗。整合現有農家樂、采摘園、觀光園等農業景點,注入旅游度假、生產加工、康體養生等高附加功能,實現由單一農業向現代莊園經濟的轉變。未來,葡萄小鎮將成為特色鮮明的產業鎮、旅游村、創業城。
跨越發展:感覺一下子跟國際接上了軌
葡萄小鎮的前身是葡萄溝,已有400余年的葡萄種植歷史。“種葡萄確實給我們帶來了不錯的收益,可是這幾年,光靠賣葡萄,我們的收益就沒增加過。”十里鋪鄉條子峪村村委委員秦乃濤一句樸實的話,道出了葡萄溝里以葡萄為生的村民們的境地。
葡萄溝好吃的葡萄引來了越來越多的人,頭腦活絡的葡農把自家院子收拾收拾,提供采摘、餐飲和住宿服務,原始、簡單、樸實的農家樂應運而生。然而,因為缺乏合理且前衛的開發理念,缺乏統一的標準化管理,軟硬件服務檔次低等問題制約了葡萄溝的進一步發展。“西山場村是開發較早的一個村,但是經過20多年的發展,農家樂還只是簡單地提供農家飯和中低檔住宿,一直停留在低層次狀態。”西山場村黨支部書記趙瑞鋒說。
“葡萄小鎮將葡萄溝內的條子峪、西山場、灣里等村連片打造,并帶動周邊村莊學習世界先進地區民宿做法,打造樣板型的葡萄四產院落,將一二三產高度融合,提升民宿的整體檔次。”當地土生土長的村姑解說員張英潔熟練地向筆者講解著這里正在發生的新變化。
據悉,昌黎縣特意邀請世界先進地區民宿管理專家,對葡萄小鎮的30家民宿管家進行培訓,學習如何制作咖啡、下午茶、精良菜品等。“真是見了大世面,感覺一下子跟國際接上了軌。”參加培訓的藝銘農家院女管家秦波說。此外,葡萄酒產業方面,昌黎計劃通過“昌黎產區”的打造,最終實現葡萄產業整體升級與國際接軌。
原鄉心聲:明年一定會讓你來了就不想走
“相信從現在開始,我們的生活會更加美好。”昌黎縣文旅委主任白秀川與當地百姓一樣,對葡萄小鎮的美好未來充滿希望。走進西山場村村民馬振玲家,只見整個院子被葡萄架覆蓋。若不是主人介紹,筆者無法相信頭頂這一院子的葡萄藤皆來自一棵葡萄樹,它的枝枝蔓蔓覆蓋的面積約有400多平方米。這棵“葡萄樹王”年產葡萄1000斤左右,葡萄每斤可以賣到39元,一年就可以為馬振玲帶來4萬元左右的收入。有武漢的老兩口,每年5月份就來到馬振玲家,一直住到10月份“吃飽了葡萄”才走。
8月初,葡萄剛剛成熟,57歲的條子峪村村民秦桂秀家就迎來了十幾位來自天津的游客。他們在網上看到葡萄小鎮的宣傳后,相約自駕而至。晚上,秦桂秀免費為他們加工了從海邊買來的海鮮。游客對秦桂秀伸出了大拇指:“葡萄小鎮不僅山青、水綠、葡萄甜,這里的人更美。”
“明年你們一定再來,建成的葡萄小鎮一定讓你們來了就不想走。”秦桂秀像邀請親友一樣邀約他們。
游客數量增長、葡萄銷售價格提高,將使當地村民的收入大幅提高。通過建設葡萄小鎮,村民可以到葡萄原鄉風情集市做生意,還可以從事第三產業的相關工作,也將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預計,葡萄小鎮將使當地居民每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盧紀鋒 儲學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