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7 08:54:00
學在“農科城”
陜西省富平縣王寮鎮軍寨村農民翟晨,2016年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選擇:在高中畢業數年之后到高校深造,學習農業種植技術。這個秋天,即將在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開始第二年全日制學習的他,對新學期充滿期待。
“我家流轉了300畝土地,種植小麥、玉米、蔬菜和葡萄等農作物。這么大的規模,再用老辦法種植肯定是不行了。”24歲的翟晨說,在大學里,他可以學到土壤營養調節、病蟲害防治等新的農業技術。“希望3年學業期滿拿到大專文憑后,我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職業農民’。”
富平縣位于陜西省中部渭北黃土高原溝壑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地區。和翟晨一起上大學“充電”的“老鄉”還有108人,他們大多年過不惑,或是土生土長的農民,或是村干部、種植大戶。如今共同的身份,是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首個農民學歷教育班的學生。
到“農科城”陜西楊凌學習旱作農業專業知識,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心愿。成立于1997年7月的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是我國唯一不依托大城市的“農字號”高新區。自成立伊始,它就被賦予了推動中國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使命”
陜西省楊凌示范區黨工委副書記郭建樹說,依托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農業高等院校,楊凌探索出大學、產業鏈、科技特派員、科技培訓、展會、新媒體等6種農技推廣新模式,把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成果直接送到田間地頭。成立20年來,楊凌示范區在全國18個省份建立示范推廣基地301個,累計面向旱區開展農業科技培訓超過38萬人次。
在“農科城”進修、學習過的基層干部、技術人員和農民,成為西北農業轉型、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力量。
“新農民”大顯身手
不僅如此,旱區農業技術旺盛的需求,也帶動了更多年輕農業科研人員將創業目光投向農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姜義亮等6名博士還沒有畢業,就創立了西安錦華生態技術公司,專司土壤改良研究。
而今,一批掌握新技術的“新農民”帶動一個地區脫貧,一個新品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在西北旱區農村已愈發常見。記者了解到,來自楊凌的新品種、新技術在旱區累計示范推廣面積超過3億畝,新增經濟效益500多億元。(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