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1 08:50:00
做國際貿易,把農產品賣到國外去
種了大半輩子地的馬新世不曾想過,年逾半百,自己竟然動了做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念頭。作為陜西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的負責人,他剛剛接待了一位德國來的客商。
“中國的農產品這么好,為什么不能賣到歐洲去呢?”客商的一句問話讓馬新世動了心,他們當即從園區400多個農產品中劃定了獼猴桃、冬棗等20多種,計劃年內開始按歐盟標準試種。
老馬并不是“心血來潮”,在他背后,有實力雄厚的“支撐”:130多座“智慧”大棚共336畝農田,12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單位的專家,120位打理園區的“準職業農民”,以及楊凌示范區、陜西自貿區楊凌片區提供的政策支持與對接幫助。
“我們的生產技術和環境條件完全沒有問題,但這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農產品出口必須符合國際標準,而且有一系列對接程序。”老馬盤算著,把更多“安全、好吃、有營養”的瓜果蔬菜通過自貿區賣到國外,展示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成就,同時也能向國外學習先進農業技術。
現代職業農民,要善經營懂市場
老馬所在的陜西楊凌,是我國目前唯一的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得益于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日趨繁榮的國內外市場,在這里,越來越多的農民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老農民”形象,他們變得懂技術、能管理、會經營,而且更具商業頭腦。
楊凌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今年剛剛建成,是馬新世聯合數家農業合作社成立的合作聯社的實體,也是農業部第76個“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基地”。行走在園區內,安裝多套控制系統的新型“智慧”大棚整齊排列,棚內郁郁青青、瓜果飄香,不時可見在此進修培訓的農民“學生”忙碌的身影。
52歲的李爭甲面對記者時,亮出的身份是這家園區的“技術總監”。這位“總監”由于長期干農活,粗糙的手指翻看著智能手機上的消息,一個上拉的動作往往要重復兩三次。而就是這樣一位老農,負責這個西北地區最大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園區的技術維護和更新,及400多個瓜果蔬菜品種的種植管理,同時為全國來這里學習種植技術的120多名“準職業農民”傳授相關技術。
在這所“田間大學”里,“學生”們要學習的不僅有種植技術,還有市場經濟的相關知識。在李爭甲看來,現代職業農民區別于傳統農民的重要特征,就是“善經營、懂市場”。
“不懂科學技術不行,咱園子里應用了生物源農藥綜合防治技術,一直堅持控水、減農藥、減化肥。種出來好的瓜果蔬菜,賣不出去也不行。”李爭甲對記者說,“搞規?;洜I,你得貸款吧?有了自貿區,你要懂得什么叫國際標準,才能把產品賣出國門吧?再說,現在有‘一帶一路’,你還得琢磨著怎么跟外國同行打交道不是?這就是現代農業。”
“新商事”向“國際生意”攬金
有了新理念,全國各地來這接受培訓的農民們也有了更多商業頭腦。33歲的貴州省紫云縣農民岑喬興正在園區內學習。“在這里,我們不光要學技術,還得學會管理和開拓市場。”岑喬興說,等自己一年“學業”期滿拿到農藝師證書,再加上積累的市場經驗和人脈,準備回到老家貴州發展設施農業,“大干一番”。
今年4月,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楊凌片區揭牌成立,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農業自貿區。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王征兵認為,楊凌自貿區將給中國農民帶來兩大變化:購買國外農資更加方便;生產的農產品出口將更加便利。
在距離職業農民創業創新園幾公里外的楊凌自貿辦,副主任劉仲山已經開始為馬新世的“新商事”操上心了,他已經在和一家德國檢測機構商談合作,準備在楊凌設立認證中心,落實老馬賣瓜果的“國際生意”。(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