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01 08:50:00
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連續第5年出現在中央一號文件中。“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為家庭農場定下發展方向。在農村三產融合趨勢下,這些家庭農場會有哪些特點?農場主們經歷和收獲著什么?家庭農場給農民、農業和農村帶來怎樣的改變?
蓬勃發展的家庭農場
作為一種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家庭農場對于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破解“小生產”與“大市場”有效對接難題很有裨益。富平縣通過引導土地有序流轉、政策扶持和技術指導等,短短幾年,把能人培養成職業農民,把專業大戶培養成農場主,家庭農場的發展漸入佳境,以家庭農場培育為重點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作走在了陜西省前列,并逐漸成為現代農業規模經營的新興力量。
截至目前,全縣成立涵蓋種植、養殖、加工、生態休閑等產業的各類工商注冊家庭農場613家,輻射帶動了全縣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田、園、場、區建設,加速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標準化和專業化進程。
土地微平整,全程機械化,規模效益顯著
從2014年開始,農場主張勝吉陸續從附近3個村莊的村民手里以每畝80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2000畝,主要種植小麥和玉米。這么多地,怎么種?都說種地不掙錢,他打理的2000多畝地,種的全是常見的玉米和小麥,按最近幾年的市場行情,別說盈利,能保本就不錯了。張勝吉盈利的秘密是什么呢?
“原來我澆一畝地下來就是80多塊錢,現在澆一畝地20多塊錢,我這地秋麥兩料要澆4次,一次如果說降50塊錢的話,直接從經營成本上就降200塊錢。再按今年這個情況來說,估計平均畝產能達到600公斤,經營好的話,每畝能掙三五百塊錢。”土地微平整在給張勝吉帶來實實在在收益的同時,也堅定了他種田的信心。
他還成立了家庭農場服務中心,以優惠的價格幫助周邊6個家庭農場和1500戶農戶共計3萬畝農田進行作業,去年僅這一項,就給這些鄉親省下了60萬元的支出,而他的毛利收入也高達70萬元。張勝吉對記者說:“同樣的作物,同樣的土地,由我種植,每畝地比別人節約成本200元左右,一年收入百萬元,靠的就是土地微平整省下了水費和生產機械化。”
種養結合,完善設施,辦好農場有信心
在富平縣張橋鎮華陽之戀家庭農場,兩旁的蘋果樹上結滿沉甸甸的果子,果樹下成群的雞鵝正在覓食,整個農場里呈現出一片生機。
“第一年就賠了十來萬元,差點做不下去。”談到一開始做農場,李永禮有些不好意思。2013年,李永禮流轉了300畝土地,“華陽之戀家庭農場”正式掛牌。信心滿滿的他買了3萬株蘋果苗,準備大干一場。沒想到,那一年天氣大旱,他雇人拼命拉水澆地也沒能挽救蘋果苗全部旱死的命運。
2014年,在縣農業局的幫助下,李永禮的家庭農場里共實現了8種現代農業灌溉模式:30畝示范面積的櫻桃種植區,采用小管出流模式;50畝示范面積的葡萄警戒值區鋪設滴灌管;70畝示范面積的冬棗種植區采用地插微噴;小麥玉米輪作區采用半固定式大田噴灌;蘋果和小麥套種區采用韓國進口的微噴帶……
如此一來,李永禮的家庭農場不僅節省灌溉用水50%,節肥20%,降低生產成本25%,糧食產量也增加20%以上,果樹增產30%,畝均增效35%。而且,不再雇用工人,他自己一人拿手機輕輕一點,就可控制所有灌溉用水。(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