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9 10:35:25 記者 龐革平 王云娜
廣西合浦緊盯市場調結構,傳統農業向標準化產業化轉型
好土地咋長出好產品
走進廣西合浦縣烏家鎮水果產業示范區,3萬畝橙樹蔚然壯觀,枝頭金燦燦的夏橙陸續成熟,好似一盞盞漂亮的燈籠。“思路對頭,銷路不愁。”西大村村民黃輝說,過去種的都是大路貨,賣不上價。現在公司下訂單,種市場歡迎的夏橙,收入翻了一番。
合浦縣坐落在北部灣畔,土地肥沃、氣候宜人,“花常開、草常青”,這里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如何讓資源變成產業優勢?
合浦縣委書記王方紅說:“以市場為導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挖掘傳統特色優勢,加快農業標準化、產業化轉型,一批優勢產業、龍頭企業脫穎而出。”
生產全程標準化,讓種出的產品不愁賣
同樣是種橙子,合浦縣不少現代農業基地與眾不同。
在利添生物科技公司的水果產業示范區,從品種選擇到栽培管理,再到產品上市,實行嚴格的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優質安全,才能贏得市場認可。”公司副總經理陳世偉說。
種出好產品,第一步是選好品種。陳世偉說:“市場需要啥,我們就種啥。基地選育的是國外優良品種夏橙,肉嫩多汁、酸甜適中。”示范區建立了現代化柑橘無病毒苗木繁育中心,建起工廠化育苗生產線,苗圃年繁殖能力200多萬株。
怎么種?要讓先進技術落地。在利添水果基地,每畝橙樹多少株,每株行距多少,都參照國際標準制定章程,公司引進整套先進設備,種植實現全程機械化。完善灌排體系,鋪設了18.72公里的管道,實現柑橘水肥一體化管理。“過去大水漫灌,現在精準滴灌,肥料溶到水里,點對點滴到樹苗根部,省肥又高效。”陳世偉說,按照標準化生產,保障了農產品的高產、優質和高效。
龍頭帶動,技術不斷推廣。利添公司通過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把越來越多的農戶吸引到產業鏈上。劉屋村貧困戶劉軍,想致富沒本錢。2014年,利添公司以賒銷方式為他提供6500株香蕉苗,統一服務、統一收購,貧困戶賺錢后再還種苗款。“跟著龍頭干,技術有指導,市場不發愁,咱農民還有啥擔心?”劉軍擼起袖子干,去年年底香蕉大豐收,去掉成本,他家的果園純收入25萬元。
生產方式加快轉變。在利添公司基地,關鍵技術到位率和病蟲害統防統治覆蓋率均達到100%,水果生產獲得無公害產地認定,“新雅奇”牌柑橘還獲得了有機食品認證。
農產品優質安全,自然受到市場青睞。短短幾年,利添公司在烏家鎮、沙崗鎮、石灣鎮建成4.6萬畝的優質水果基地,年產柑橘、橙子3萬噸,年產香蕉6萬噸,其中80%的夏橙銷往東盟國家市場,掀起一股“夏橙熱”。
拉長農產品產業鏈,讓農民分享增值收益
正是菠蘿豐收黃金季節,在果香園食品有限公司車間,菠蘿堆積成山,工人們麻利地將手中的菠蘿削皮、分揀。“經過生產線加工,這些菠蘿變成果汁、果脯或速凍果干等產品。”公司副總經理陳開洋介紹,一到旺季,每天最多能加工800噸菠蘿鮮果。
也許你想不到,這一家公司每年菠蘿汁出口量占到全國60%。目前果香園公司擁有13條自動化水果加工生產線,年加工水果原料能力達到30萬噸,年產值超4億元。這樣大的消化能力,有效解決了水果集中上市的“賣難”,降低了市場風險。
“有訂單就有保障,賣相好的走鮮銷,賣相差的可以深加工,一畝收入能增加上千元。”沙崗鎮果農王平軍說。據測算,果香園公司每增加1000萬元產值,能給農民增加450萬—550萬元收入。
果香園何以走俏市場?“我們在水果加工方面的關鍵技術,在行業內是領先的。”陳開洋說,以荔枝果汁加工為例,殺菌和濃縮等過程中果汁容易變色、變味。公司科研公關,開發了自動化去皮去核技術,新增加了去枝生產線,建成機械化荔枝汁加工生產線,年加工能力達2500噸。為鼓勵員工創新,果香園每年拿出30萬元的創新專項獎勵經費。得益于多項技術攻關,果香園荔枝汁年產量及年出口量居全球第一。
龍頭強了,產業旺了,農戶才能穩定受益。政府引導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果香園公司采取“龍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為農戶提供資金、技術,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目前公司建立亞熱帶水果種植基地5個,面積1.8萬畝,扶持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9家。公司還針對貧困戶優先招聘錄用,進行個性化培訓,每天在基地工作的臨時工、季節工600人,人均月收入達到3000元。
循環經濟零污染,傳統農業向綠色升級
“合浦有三寶,珍珠、海牛、東園家酒。”當地百姓常說起這句俗語。合浦臨海,珍珠、海牛等海產品久負盛名不足為奇,但東園家酒如何能成為三寶之一呢?
走進酒廠,高大的棕櫚樹、盛開的金花茶,一派鳥語花香的田園風光。右手邊的酒廠儲存車間,整齊碼放著上百個大酒缸,溢出淡淡的酒香。酒廠總經理黃炳權說,東園家酒通過微生物脫腥技術,去除了藥材中的腥味,口感清爽甘甜,廣受市場追捧。
更讓東園家酒出名的是產業“零污染”——酒廠從酒品加工、生態種養到產品深加工,實現循環經濟發展,讓每個環節的廢棄物都變廢為寶。
黃炳權回憶,酒廠創辦之初,大量酒糟和泡酒剩下的殘渣無法處理。公司轉變思路,承包魚塘,用這些下腳料養魚。之后,酒廠規模擴大,每天產出的下腳料多達數十噸,魚塘也無法消化,又“被迫”擴大養殖規模,發展養牛、養豬。
很快,新的麻煩來了:養殖糞便污染如何處理?經過調研,酒廠決定建大型沼氣池,將動物糞便發酵生產沼氣,再利用沼氣發電蒸酒和燒鍋爐。沼氣池產生的沼液、沼渣和魚塘里的塘泥,經過微生物發酵后,制作成生物有機肥,肥料又可用于種植果樹、水稻、牧草和無公害蔬菜等。
“起初發展循環經濟實屬‘無心插柳’,沒想到竟為酒廠開拓了新空間,養牛等副業‘喧賓奪主’。”黃炳權說,20多年時間,公司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擁有1個酒廠,3個養牛場,60多個中型沼氣池群,1000畝魚塘,2000畝珍珠養殖場,以及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物肥廠、大米廠等。“我們產的有機肥物美價廉,無公害蔬菜和有機水稻也前景很好。”
“酒廠每年有效利用的下腳料等廢棄物累計達10多萬噸。”黃炳權說,實踐證明,循環經濟產業園運行成本低、綜合產出高、產業鏈長,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環保雙贏,帶動了農戶持續增收。
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合浦縣的好水土正煥發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