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8 09:27:00 記者梁高強
一場波瀾壯闊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在全國如火如荼的進行。
陜西省禮泉縣緊緊圍繞建設生態果業大縣和陜西最美果鄉的發展戰略,以促進農民增收為目標,不斷優化結構布局,突出科技引領,強化品牌意識,積極推進果業轉型升級。2016年,禮泉果園種植面積穩定在75萬畝,各類水果總產量138萬噸,其中蘋果90萬噸,梨17萬噸,桃、石榴、葡萄等特色時令水果31萬噸。近日,禮泉縣果業局局長閆玉皎就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接受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禮泉作為全國聞名的果業大縣,在果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形勢下,有哪些新亮點?
閆玉皎:禮泉在現代果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和現代關鍵技術方面成就顯著。一是禮泉專門成立了果業發展領導小組,以財政、農業、果業、科技、金融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同時在各鄉鎮成立相應的辦事協調機構。二是加強項目整合和資金調度,整合財政涉農資金1286萬元和社會自籌資金1720萬元,投入到現代果業項目基礎設施建設中。三是加快推進鄉鎮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確保科技人員到戶、實用技術到田塊、政策宣傳到村巷;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通過實施標準化示范園創建、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果園生草覆蓋、果實套袋、有機肥源建設、節水灌溉等一批先進果業實用技術,全面提高果業科技水平。四是把現代果業項目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列入政府工作考核范疇。
記者:新形勢下,禮泉果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今年通過哪些具體措施來改善?
閆玉皎:主要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新一輪結構調整難度大。禮泉率先規模化發展蘋果種植,實現了增收致富,但也面臨樹齡老化等的一些突出問題,加之規模大,還突出表現在再植病的問題上,從而給新一輪結構調整帶來困難與壓力,正所謂“船大難掉頭”。二是新技術推廣應用相對滯后。在成齡果園管理方面,“密閉”依然是禮泉成齡果園的存在的主要問題,尤其在南部平原產區表現突出,導致果品品質不高,經濟效益低等問題。三是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禮泉缺乏與市場對接的果品生產基地,并未與果農形成密切的利益聯結共同體,因此推進產業化經營比較困難。
今年,禮泉計劃實施果園標準化管理18萬畝,完成果園間伐5萬畝,樹形改造10萬畝,淘汰老果園2萬畝;完成標準化新栽果園3萬畝,完成雙矮蘋果栽植6萬畝;建設100畝以上市級標準化示范園5個,建設優質出口蘋果基地6個,建設觀光采摘園50個;注冊商標5個;通過綠色果品認證5個,建設提升果品專業合作組織20個;推廣應用新技術6項,其中推廣果園套紙袋50000畝;完成縣級以上科研項目2個;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190期,完成全員大培訓10萬人次。
記者:在禮泉果業發展中,如何進行果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
閆玉皎:一是要堅持科技興果,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實行提質增效工程,大力推廣優果技術,提高果園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果品品質。著力提高果品綜合生產能力,以生產綠色、有機果品為重點,加快果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果業標準化生產技術,提升果品質量安全水平,增加果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導果品流通、儲運等資源向優勢特色果品產區集中,著力構建跨區域、大范圍、集約化特色支柱產業,努力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蘋果、石榴、葡萄等果業產業帶,不斷推進果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
二是要全面提高果品質量,提高市場競爭力。果品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有機肥料不足、化肥施用過量、果園嚴重郁閉、通風透光不良等。因此,提高果品質量必須從生產上解決問題,大力開發生物有機肥和有機無機復合肥,逐步解決化學肥料施用過量問題;降低果園栽植密度;改革果園土壤管理制度;加強花果管理,積極推行果園放蜂、人工授粉技術,提高果形指數;強化疏花疏果,合理負載,增強樹體抗病能力;普及推廣果實套袋、摘葉、轉果、鋪設反光膜等技術,嚴格適期分批采收。綜合運用生物、物理、農業措施防治病蟲,加大殺蟲燈、粘蟲板、誘蟲帶、性誘芯防治病蟲推廣力度,減少化學農藥和激素施用量。
三是加大示范園建設力度。以陜西省果業局引智、日本專家提供技術平臺,在禮泉建設三個中日示范園,再建設一個500~1000畝的蘋果老園改造示范園,通過示范輻射帶動作用,大力推進為示范園建設;示范園通過專家技術組考核驗收的,給予鄉鎮及群眾以適當資金補助。同時,各鄉鎮積極建設示范園,并實行縣級領導包抓,果業局選點、技術指導,鄉鎮村組配合,合作社或果農參與掛牌管理的辦法,以示范園建設推進全縣果園管理上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