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8 08:49:54 過國忠 姜樹明 孫海燕
原先的化工廠變成了一個鳥語花香的開放公園,在業內有知名度的熱帶廠變成了一家設施一流的體育健身娛樂中心……陽春三月,科技日報記者來到江陰市華西村走訪,發現這里曾經發揮支撐作用的一些經濟實體消失了。
“華西要打造成為‘百年企業、百年村莊’,必須要以新理念來謀求新發展。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來做現在的事情,而要用新思維應對新變化,以新舉措創造新優勢。”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說。
自覺轉型,新產業進入轉型“收獲期”
2000年以后,制造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出現了用工荒、土地成本大幅度提高、環境容量不夠等問題。這對于鋼鐵、紡織、化工產業為主導的華西來說,“壓力”不小。吳協恩清醒看到,如果為了大而大的話,再擴張下去,今后一定是會遇到大困難。只有下決心調整,華西才能得到新發展。
村黨委從轉變發展理念著手,組織黨員干部帶著問題集中學習、外出考察、開展大討論……很快,大家統一了思想,有了危機意識,明確了發展新目標。
用吳協恩的話說,“改革要趁早,調整也要快,等到行情不好再改再調就遲了。轉型更要腳踏實地地轉,要真轉而不是假轉,實轉而不是空轉。華西啟動新一輪改革與調整,犧牲局部與眼前利益,這是旨在為華西贏取更好的未來”。
華西在轉型發展上,堅持關停、技改、開拓的“三條腿”走路,同時,按照“集團多元化,下屬企業專業化”的策略,面向全國、放眼世界布局華西產業,培育和打造出新增長點。
關停,2004年以來,陸續關掉了線材、化工、帶鋼、老電廠等9家低效益企業。從2004年開始,華西一直做“減法”,去掉了130萬噸的產能,每年減少原煤消耗21萬噸。
技改,華西利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其余傳統產業。3年來,僅在重點產業的技改總投入11.6億元,既提升技術水平又優化環保能耗,實現了企業環保指標全部優于相關標準。
開拓,利用資本優勢,拓展到金融、海工海運、礦產資源、新能源、電子競技、網絡游戲等新興產業領域,轉出了產業新業態。目前,華西集團投資入股的公司企業多達45家。其中,在海上油田安裝領域,華西已做到全國第三。
盡管近幾年華西鋼鐵、化纖等傳統產業對集團贏利貢獻率有所下降,華西金融、海洋工程等服務業則快速成長,正在進入轉型“收獲期”。2016年,服務業對集團的貢獻率達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