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30 09:03:00
近日,農業部在中國農科院召開2017年四大作物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部署會,農業管理人員、企業負責人、科研人員圍繞水稻、玉米、小麥、大豆四種作物品種選育的新一輪戰斗,吹響了號角。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當下,良種聯合攻關是引領帶動我國新品種選育工作的突破口。
供給側改革 品種先行
“要形成合理的種業企業布局,大小作物兼顧,推動我國種業全覆蓋,充分發揮耕地潛力。”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教授、國家大豆改良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在報告中建議,還要建立前瞻性計劃,圍繞各類作物全面雜種化開展全國攻關,保障種業知識產權,形成中國的種業特長。
通過推進良種聯合攻關,改“單兵作戰”為“集團攻堅”,加快選育一批滿足多樣化、多層次、多元化市場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種,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有力的品種支撐。
搶占科技制高點 提升競爭力
我國種業發展雖然取得了很大進步,但總體上仍處于初級階段,基礎研究弱,企業實力不強,還沒有形成種業科技創新的整體合力,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形成了代際差距。
“現在已經進入了全產業鏈競爭的時代,國際上大公司與大公司合并成超大公司,在整個農業產業鏈內競爭的態勢已經構建。”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說,良種聯合攻關可以突出種子企業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整合種業創新鏈的優勢資源,推動科研單位育種人才、技術、種質等優勢資源向企業流動,加快建立商業化育種新體系、新機制,加快突破性品種培育,做強做大民族種業,快速提升國際競爭力。
探索育種新模式新機制
我國種業市場化時間還不長,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按部就班”發展的空間極其有限。經過近幾年的探索實踐,通過開展四大作物良種聯合攻關,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育種新模式”——政府引導、產學研結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企業為主體、專家委員會為指導、聯合體為依托,種質發掘、分子檢測、商業化育種、新品種測試四大平臺為支撐,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以期實現育種理論創新、品種突破、企業發展、產業升級,各方“共贏”。
聯合攻關以系統化的理念和手段,改造我國種業科研體系、機制,較好解決了種業科研和生產“兩張皮”問題,大大提高了科研育種效率。同時,還催生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種業科研新機制:產業牽引機制,根據產業需求確定種業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技術路線、工作措施;成果評價機制,推行同業專家評價與市場主體評價相結合;多元投入機制,基礎研究由國家持續穩定投入保障,商業化育種與應用研發主要由企業投入,國家給予后補助;利益共享機制,實行成果有條件共享、收益按比例分享,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強化科技成果股權激勵。(王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