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3 11:36:58 翟怡婷
受冬季氣溫偏高、田間濕度大等有利因素影響,今年小麥條銹病在全國麥區蔓延。據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近兩個月發布的監測信息顯示,自1月中旬,小麥條銹病就在湖北、河南、四川、云南、重慶、貴州、陜西、甘肅等地見病,較常年提前1~2個月,全國小麥條銹病總體呈發病早、范圍廣、擴展快、發生重等特點。截至2月15日,小麥條銹病已在河南、湖北、四川、云南、貴州、重慶、陜西、甘肅共8省53市210個縣見病,發生面積為112.9萬畝,是歷年同期發生范圍最廣、病情最嚴重的一年,對東部主產區小麥安全生產威脅加大。
據重慶市種子管理站發布的信息,該市于今年1月4日在永川區衛星湖街道南華村始見小麥條銹病,較上年始見日提前22日,較歷年提前29天,是自2000年以來發生最早的年份。此外,北碚、合川分別于1月12日、16日發現條銹病,分別較上年早30天、10天。該市春季(3~5月)氣溫1在4.5℃~19℃,大部地區較常年偏高0.2℃~0.8℃;降水量260~450毫米,大部地區較常年偏多1~2成。3月中下旬,大部地區可能有低溫連陰雨天氣。據這些綜合條件判斷,該市小麥條銹病發病高峰期為3月中旬~4月上中旬。
陜西省相關部門2月初的監測信息也顯示,小麥條銹病在該省寶雞市岐山、眉縣、陳倉、麟游等4縣區,漢中市寧強、略陽、勉縣、西鄉等4縣,安康市漢濱、旬陽、白河等3縣區,商洛市商南、山陽等2縣共13個縣區均有發生,發生面積13.39萬畝,較去年同期增加8個縣,面積增加11.79萬畝,與1月下旬發生縣區數相當,但面積增加6.36萬畝,是2010年以來發生最重的一年。接下來的3月份,整體氣溫偏高,降水偏多,都有利于條銹病繁殖擴散和流行為害。
河南省自去年12月14日在南陽市唐河縣始見小麥條銹病發病中心以來,發病點數不斷增加。據2月20日省農業部門發布的監測信息顯示,該省的小麥條銹病已由春節前的2市4縣擴大到南陽、信陽、駐馬店、平頂山等4個市的9個縣(區)。據不完全統計,見病代表面積由2.5萬畝增加到5.16萬畝。隨著氣溫回升,對小麥條銹病侵染流行十分有利,病情將會迅速蔓延,防控形勢非常嚴峻。
截至2月15日相關數據顯示,全國主要冬繁區8省53市210個縣見病,發病面積為112.9萬畝。發病縣數和面積分別是2011年以來同期平均值的1.7倍和3倍,分別比同期重發的2012年增加84.2%和94.3%,也是2011年以來同期發生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一年,與常年3月上中旬病情相當。湖北、河南、陜西等省定點觀測,春節前標記的單片病葉幾乎全部發展成為發病中心,一些田塊病情已擴展到上部葉片,發病葉片夏孢子堆新鮮,未出現往年發病葉片冬季死亡的現象,條銹病冬季持續繁殖發病。部分地區田間病情嚴重,云南大理州彌渡縣、曲靖市麒麟區個別田塊最高病葉率達100%和88%,發生比較嚴重。湖北沙洋縣、鐘祥市等地部分重發田塊,發病中心病葉率超過50%,老河口市最重田呈全田流行狀發病。陜西安康市漢濱區個別田塊全田發病。河南新野縣最大發病中心面積超過8平方米。
專家提示,植保部門應加強監測預警力度,定期開展小麥條銹病系統調查和大田普查,做到帶藥偵察,及時控制發病中心,將小麥條銹病控制在發生初期。當田間條銹病普遍率達到0.5%-1%時,要及時組織專業防治。防治藥劑可選用:30%己唑醇懸浮劑(5~9毫升/畝)或5%丙環唑乳油(30~40毫升/畝)、50%粉唑醇可濕性粉劑(8~12克/畝)、12.5%烯唑醇可濕性粉劑(30~50克/畝),依說明兌水噴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