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1 16:33:22 郜晉亮
2月16日,記者第二次來到上胡丹村。村里煥然一新的河道,胡楊、步道、拱橋,以及點綴在河岸兩側的巨石,宛若初春里的一幅畫。距離上一次來已近半年的時間,雖然僅僅只有半年時間,上胡丹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胡丹村是青海省湟源縣巴燕鄉人口最多的行政村。在鄉里,論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這里要山有山,要水有水,要林有林,要草場有草場,可是卻算不上鄉里最富裕的村。占據著這么好的資源,怎么就發展不起來呢?“林子是有,但是沒有人懂得怎么開發;水也有,村里的河卻堆滿了生活垃圾;草場用來放牧,都是村里人各家各戶分散經營。”已經干了三屆村委會主任的秦志云并不是不清楚村里的“長與短”。
半年間,上胡丹村村“兩委”除了脫貧攻堅、建設美麗鄉村等日常性的工作外,干得最多也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琢磨和梳理今后如何發展的問題。村黨支部書記王雄說:“上胡丹村里的人不能像溫水里的青蛙,得跟其他富裕的村子比一比,才不會有那種過逍遙日子的想法。村容村貌變美了,基礎設施改善了,可是要求發展的心沒變,腰包沒鼓起來,那才叫真丟人。”
豐富的資源如何用?現在的上胡丹村已有了成熟的想法,并正把想法變成現實。
把分散經營的養殖戶聯合起來,發展規模化生態養殖,上胡丹村第一件想法變成現實的事情就是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生態牧場。利用上萬畝的可利用草場資源,利用現成的養殖大戶的豐富經驗,以股份制形式,優選10個養殖大戶先行探路,再帶動全村養殖業。秦志云說:“過不了多久,生態牧場就要開工建設了。”
第二件想法變成現實的事情是發展鄉村旅游。到了夏秋季節,村里的成片樹林像一幅幅水彩畫,與山水交相輝映,不正是城里人最想去的地方嗎?一個返鄉創業的青年,已經在為這個美景如畫的地方做好發展鄉村旅游的所有設計,當然也包括如何讓村民們通過鄉村旅游增加收入。巴燕鄉黨委書記李輝全對上胡丹村發展鄉村旅游的想法不僅贊賞,而且支持,“把自然資源轉化成發展優勢,要是鄉村旅游能搞起來,對于種植、養殖都能有很大的帶動,這就是發展的聯動效應。”
說起第三件想法變成現實的事情,王雄和秦志云有些面露難色。早在2008年,村里就集中建設過209棟蔬菜大棚,而如今可以生產的大棚僅有59棟,其余的都已復耕。當時大棚的面積小、標準低,只適合夏秋季節種植,好在效益還不錯。現在,村里人想要經營蔬菜大棚的意愿依然很強,可是要建設高標準的日光溫室投入卻非常高,這就是讓兩位村干部面露難色的事情,“雖然國家有一定的補貼,但村民自掏腰包的那部分資金困難還很大,但不論如何,該干的事情就一定要干。”
上胡丹村里的新變化不只是村貌美了,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要發展的方向找準了,要發展的心氣底氣更足了。